2022-11-07 09:13:25 來源:南方日報
“現在隨處都能看到健身器材,到處都能見到運動的人。”梅縣區的陳女士發現,這幾年,城鄉的健身設施不知不覺變多了,無論早晨、傍晚,城區、鄉村,鍛煉的人越來越多。
全民健身熱潮興起,折射出的是梅縣區群眾的健康意識更強了、對體育健身的需求也愈發強烈。
民有所需、政有所為。近年來,梅縣區通過補足公共健身設施短板、舉辦體育賽事、實施體育特色教育、強化健身指導等多舉措,引導市民積極投身于健身運動,目前已形成“政府主導、部門協同、全社會共同參與”的全民健身格局,“我運動、我健康、我快樂”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。
《梅縣區全民健身實施計劃(2021—2025年)》提出,“十四五”期間,梅縣區將建成“城鄉15分鐘體育健身圈”,一系列看得見、摸得著的體育惠民工程將逐步實施,滿足群眾多層次的健身需求。
不斷完善公共健身設施
嶄新的健身器械、干凈的籃球場……下午時分,走進位于梅縣區程江鎮周塘村琮芳廬前的健身廣場,不少村民正在鍛煉身體。
“以前這里是村民種果樹的地方,夏天蚊子特別多,現在變成小廣場,我不僅能在家門口健身,蚊香也很少用了。”村民鐘姨細數著廣場建好后的好處。
過去村里因為缺乏健身設施,村民們晚上吃完飯、看會電視就睡覺是常態。如今,這一生活模式悄然發生了變化。
“下午放學后小朋友打籃球,晚上我們就在這跳廣場舞。”鐘姨說,自從有了健身廣場,感覺村子更有活力了。
“廣場今年8月就建好了,當時村民得知村里要建健身場所,都很支持,主動配合我們置換土地。區體育局也撥款給我們,支持場地建設。”周塘村“兩委”干部鄒導元介紹。
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,群眾的健康意識在增強,對運動健身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長,然而全民健身場地少是不少地區存在的短板。
如何破解“健身去哪兒”的問題?梅縣區因地制宜,通過擴大增量,盤活存量,充分利用街頭路旁空閑地、公園綠地、城市廣場等,打造嵌入式、小型多樣、靈活簡易的運動健身場地,構建起區、鎮、村三級群眾健身場地設施網絡。
在丙村鎮紅光村寨背,當地村委會通過盤活閑置空地、荒地,打造了“口袋公園”,通過添置一批健身器材,“口袋公園”成了群眾舉步可達的微型“健身房”。
在梅州大橋至德龍大橋沿河,健身達人盡情奔跑在“最美跑道”。該跑道是梅縣區投入400多萬元升級打造的全民健身場所,嘉應大橋橋頭,昔日的一處花帶空地也被改造成了小公園,配備涼亭、健身器材等設施,市民可在此健身休憩。
從農村到城區,人們健身鍛煉的身影隨處可見,這是梅縣區堅持民生為本、體育惠民的生動實踐。據統計,“十三五”期間,梅縣區用于全民健身設施的建設經費總數達6400萬元以上。隨著健身設施的逐步完善,“動起來”成了群眾的健康生活新常態,群眾幸福感不斷提升。
據統計,截至目前,梅縣區有足球場地共139塊、籃球場(館)458個、乒乓球、羽毛球場(館)480個、全民健身廣場21個、社區體育公園3個。體育場地面積達133萬平方米,全區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.46平方米。
民生建設沒有休止符。根據《梅縣區全民健身實施計劃(2021—2025年)》,“十四五”期間,梅縣區將建設全民健身中心和公共游泳池(館),新建5個社區體育公園,完成200公里以上健身步道建設,人均健身場地面積達到2.65平方米以上,建成“城鄉15分鐘體育健身圈”。
“目前,梅縣區體育公園和全民健身中心項目已立項,爭取在‘十四五’時期建成,規劃建設游泳館、足球場、籃球場、網球場等健身場地及相關配套設施。”梅縣區體育局局長葉柳華表示,項目建成后,將大大提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水平,更好地滿足市民朋友日益增長的體育鍛煉需求。
體教融合??
夯實青少年全面發展基礎
帶球、傳球、射門……下午4時30分,梅縣區業余體校的小球員們便開始活躍在球場。另一頭,羽毛球、乒乓球等項目特長生也正在教練的帶領下開展訓練。
“我們從各個鄉鎮學校選拔一些體育特長生,對他們進行集中培訓,向上輸送人才。”梅縣區業余體校副校長張良華介紹,特長生們在結束文化課的學習后,才開始日常訓練,讓體育特長生做到文化課程學習和競技水平訓練“兩不誤”。
“從一年級開始就跟著教練在這里訓練,球技在慢慢變好。我的目標是先去市體校,再爭取進入省體校。”足球學員陳嘉瑜表示。
近年來,梅縣區業余體校持續開展“抓思想、抓讀書、抓訓練”的青苗青訓工作,在充分發揮體育育人功能基礎上,積極培養競技人才,目前已基本建立起足球運動員培養、輸送省市體校、俱樂部、本科院校的良性通道,向省、市、俱樂部輸送運動員共90人。
梅縣區業余體校是梅縣區深入推進“體教融合”的代表學校之一,今年該校開展了足球、羽毛球、乒乓球、拳擊、高爾夫、跆拳道等14個項目。
“在培育體育后備人才方面,梅縣區結合自身特色,重點推進校園足球運動,努力推動體育與教育、健康全面融合。”梅縣區教育局體衛股股長劉江粦介紹。
據統計,梅縣區有全國足球傳統項目學校3所、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25所、廣東省校園足球推廣學校28所、梅州市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45所;有男子足球網點學校28所、女子足球訓練網點學校8所,在網點學校帶動下有53所中小學校成立了足球隊;有校園足球場72塊;有體育學科教師300人,其中足球教練106人;從2005年起連續舉辦了全區中小學生校園足球聯賽18屆,參與校園足球聯賽的學校達100%。
這組數據足以看出梅縣區發展校園足球的力度之大。在此基礎上,一大批足球苗子在校園內茁壯成長,走向各地。
通過以賽為媒、選才育才方式,近年來,梅縣區向上一級運動隊輸送了一批優秀足球人才。與此同時,積極健康、朝氣蓬勃的校園運動氛圍帶動廣大學生積極參與,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身體素質。
多方協作??
各類體育社會團體蓬勃發展
“運動是健康的源泉,我堅持打乒乓球,十幾年來連感冒都少有。”梅縣區乒乓球協會會長侯瑞平每天下午4時,準會出現在梅縣區文體中心運動。
因為熱愛打乒乓球,三年前他組織成立了梅縣區乒乓球協會。在梅縣區體育局的指導下,如今協會不斷發展壯大。“老、中、青、少,各個年齡層次的都有,每天下午很主動來鍛煉的,跟他們在一起打球,感覺自己還很年輕。”侯瑞平說。
這些年來,梅縣區體育社會團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。據統計,目前梅縣區成立了強民體育會、足球協會(1個區級、19個鎮級)、乒乓球協會、籃球協會、信鴿協會、太極拳協會、自行車協會、臺球協會、籃球俱樂部等各類體育協會,通過這些社團組織的輻射帶動,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群眾體育工作的網絡,有效促進了該區全民健身活動的蓬勃開展。
“我們還切實做好社會各階層、學校、機關、社團、健身站點、鄉鎮體育指導站的體育骨干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工作。”梅縣區體育局干部翁海濤介紹,從2006年至今,梅縣區從過去的十幾名社會指導員,發展成了擁有2名國家級、48名一級、180名二級、1600多名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隊伍。
社會體育指導員是指在競技體育、學校體育、部隊體育以外的群眾性體育活動中從事技能傳授、鍛煉指導和組織管理工作的人員。
在梅縣區各鎮、學校、機關和晨、晚練點的各個場合,你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,他們為梅縣區全民健身活動起到了指導、帶動的骨干作用。
林育平就是這樣一位社會體育指導員,她從事太極拳運動已有20多年。每天早上6時,她就帶領著太極拳協會成員們在公園、廣場開展鍛煉。
“鍛煉對身體有好處,我就是例子。”盡管已近70歲,林育平看起來卻像五十多。“一些人看到有人指導動作,就主動加入。”林育平介紹,現在協會成員有150多人,無論天晴或雨,他們都會堅持鍛煉,運動已經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“社會體育團體和社會體育指導員是梅縣區推進全民健身的有力抓手,接下來我們還要加強社會組織規范化體系化建設、擴大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規模,更好地團結和帶領廣大群眾參與體育運動、發展體育事業。”葉柳華表示。
上一篇:深圳首臺“智慧警務艙”啟用 16項政務服務事項“一窗通辦”
下一篇:最后一頁
《国产精品区免费视频,欧美疯狂做受xxxx,日日噜噜夜夜狠狠久久丁香五月,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潘金莲》爱苹果AV-高清无码完整版在线观看